含羞草

豆科含羞草属植物
1
4
含羞草(拉丁学名:Mimosa pudica),又名怕羞草、害羞草、怕丑草、呼喝草、知羞草[1],是豆科含羞草属披散、亚灌木状草本植物[1],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2],现广布于世界热带地区[1],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等地的山坡丛林、湿地、路旁[3]。含羞草株高达1米,茎为圆柱状,有分枝,托叶为披针形,羽片指状排列于总叶柄顶端,小叶为线状长圆形,花为多数,淡红色,头状花序圆球形,花冠钟状,荚果为扁平长圆形,种子卵圆形,花期3-10月,果期5-11月[1]。含羞草的全株都可以入药,可用于治疗肝炎肠炎、神经衰弱等疾病,还可抗癌。此外,含羞草还具有毒性[4][5]。与此同时,含羞草还具有应激反应[5][6][7]

历史起源

含羞草起源于南美洲巴西一带[7],以其叶片的感震性闻名[2]。它震感运动的功能是由于出苗后遭受风雨的袭击,逐渐形成了适应性,便形成了这样的运动方式,来保护自己[7]
含羞草独特的性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欧洲人带着含羞草走出了美洲。此后,在其他地区如亚洲非洲热带地区也开始有含羞草生长[5]
据记载,含羞草是通过两种渠道传入中国的。第一种与传教士有关,一些传教士是植物爱好者,将许多的异域花草带来了中国,含羞草就是其中一种;第二种是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时引入了含羞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