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blood platelet),又称血栓细胞,[1]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质小块,故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直径2~4μm;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2] 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常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分含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granulomere);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hyalomere)。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血管受损或破裂时,血小板被激活,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血栓,封堵破损的血管;同时,血小板释放女颗粒内含物,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细丝状的纤维蛋白,将血细胞网罗其间,形成血块而止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小板寿命为7~14天。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0×10°/L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0x10%/L则有出血危险。[2]
形态结构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直径2~4μm;当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如黏附于玻片),则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常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顺粒,称颗粒区(granulomere);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byalomere)。电镜下,血小板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其中有多种凝血因子。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参与血小板形状的维持和变形。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特殊颗粒又称α颗粒,体积较大,圆形,电子密度中等,内含血小板因子IV、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凝血酶敏感生白(thrombospondin)等。致密颗粒较小,电子密度大,内含5-羟色胺、ADP、ATP、钙高子、肾上腺素等。血小板内还有开放小管系统和致密小管系统。开放小管系统的管道与血小板表面胞膜连续,借此可增加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利于摄取血浆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致密小管系统是封闭的小管,管腔电子密度中等,能收集钙高子和合成前列腺素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