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抖音百科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经济学家,政治 哲学家 ,新古典 自由主义 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代表著作有《 通往奴役之路 》(1944年)、《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1948年)、《感觉的秩序》(1952年)、《 自由秩序原理 》(1960年)、《 法律、立法与自由 》三卷本(1973年-1979年)、《 致命的自负 》(1989年)等。 [9] 哈耶克于1899年生于 维也纳 。20世纪20年代初,哈耶克在 维也纳大学 获得 经济学 与 政治学 博士学位,后留学美国。于1929至1931年在 奥地利 经济周期研究所担任其导师 米塞斯 的助手,并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讲师。1931年迁居 英国 ,任 伦敦经济学院 的经济学教授,并于1938年获英国国籍。1950年至 美国芝加哥大学 任社会 伦理学 教授。1962年从 芝加哥 大学 退休后回到了 欧洲 ,在 德国 弗莱堡大学 任 经济学 教授。1974年获 诺贝尔经济学奖 。 [9] 1992年,于德国 弗莱堡 逝世。 [10] 哈耶克的研究生涯主要分为两个学术阶段: 经济学 研究阶段( 1918年- 1938年)和 政治哲学 研究(1938年-1988年)阶段。 [4] 此两领域之间的转变有着其内 在理论脉络:首先,哈耶克认同“理性自利的个人”这一经济学假设,但持理性有限的观点,反对盲目崇拜理性的倾向。并认为制度的起源并不在于构建或设计,而在于成功且存续下来的实践。被人们认为极有作用的种种制度,是某些原则经由自生自发且不可抗拒的发展进化而形成的结果。人类有限的理性只能使每个个体了解自己行为的合理性,盲目推崇理性是一种极有危害的偏见。据此,哈耶克提出“自发秩序”(spontaneous order)的概念。认为在合法范围内拥有自由行动权利的个人,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无数这样的个体融入社会生活之后,就生成一种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因此,社会秩序的获得,并非超自然之物先验设定的产物,也非人类自己人为设计的结果,而是在长期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断“试错”形成的。为说明“自发秩序”产生的原因和“试错过程”的实际运作,强调那些“理性不及的因素”(non-rational factors) —传统、经验、习惯,认为它们是由无数代人以各自的特殊知识与他们所身处的特定环境相调适而累积起来的。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主张要尊重个人自由的价值,但强调这应是法治下的自由。认为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 市场经济 可以带来经济上的进步与繁荣,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知识与自由才会良性互动。否定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对市场秩序的存续和发展更是至关重要,没有个人自由,市场秩序根本不可能。由此主张减少和约束国家对市场经济和私人领域的介入,并对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 [9] 哈耶克的著作涉及领域包括 经济学 、 政治学 、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和 人类学 。哈耶克 政治哲学 思想成熟阶段的代表作《 通往奴役之路 》在英美学界受到广泛关注,使其本人成为20世纪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家及思想旗帜。此外,哈耶克所创办和主持的朝圣山学社,对西方 政治经济 生活影响深远: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英美 保守主义 浪潮中,哈耶克成为 英国 的 玛格利特· 撒切尔 和 美国 的 罗纳德·里根 的精神导师,英美两国此时的 内阁 成员和智囊团中,都有多名朝圣山学社的成员。另外,哈耶克对于 社会主义 和非社会主义的预测在 苏联解体 的过程中获得证实,这也使他于20世纪90年代成为东欧广受敬重的经济学家之一。 [6]
人物生平
家庭及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