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连弗邑-抖音百科
巴连弗邑(梵文:Pāṭaliputra),又称波咤厘、华氏城,是古印度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印度巴特那附近,毗邻恒河。最初由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在公元前490年建造,作为一个小堡垒(Pāṭaligrāma)。随后,巴连弗邑逐步发展成为大城,并成为摩揭陀国的首都,取代了原有首都王舍城。它先后成为了南达王朝、孔雀王朝、巽伽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的首都。在孔雀王朝时期,巴连弗邑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并在月护王和阿育 王统治时期达到极盛。7世纪时,玄奘在印度求法时曾经过此城。到了16世纪,谢尔·沙阿·苏里重新振兴了这座城市,并将其更名为帕特纳。现代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巴连弗邑的大型防御墙和木制加固结构的证据。[1] 词源
巴连弗邑的名称来源于梵文中的“Pāṭali-”和“-putrá”,其中“Pāṭali-”指的是pāṭalī树(Bignonia suaveolens),而“-putrá”(पुत्र)意味着“儿子”。因此,巴连弗邑被认为是“Pāṭali植物的种子荚裂开的地方”,或 者意味着Pāṭali的儿子。巴连弗邑最初被称为Pāṭali-grāma(“Pāṭali村”),一些学者认为巴连弗邑是Pāṭalipura(“Pāṭali城”)的变体。它也被称为Kusumapura(花城)。 历史
孔雀王朝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