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

中国明朝中期明朝军队败于瓦剌军队的事件
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明英宗第四次北伐时,明朝军队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10公里)败于西部蒙古民族瓦剌军队的事变,又称土木之变或己巳之变[1]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2]明英宗朱祁镇好大喜功,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在土木堡与也先部队交战。明朝军队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受到蒙古军队夹击大败,王振被杀,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战争结束后,也先乘胜追击准备侵占北京。时任兵部侍郎于谦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进行了北京保卫战,守护了困境中的明王朝[1]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对明朝政局和北元诸部势力的消长均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后围绕迎复英宗朱祁镇与瓦剌送还,出现了一系列军事冲突、使臣交涉的事件。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终于南归,结束“北狩”生活,这既是明朝中央权力转移、朝臣经世思想的变更的过程,也是瓦剌内部矛盾显现、经济依赖明朝供给的反映。明英宗南归后,被困于南宫景泰帝仍居皇位,皇权争斗依旧激烈,储位问题又再次成为争论,围绕英宗与景帝皇位更迭,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使得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对蒙古的政策上也以“土木堡之变”为鉴,趋于保守。[3][4]

背景形势

蒙古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