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之战-抖音百科
1267至1273年南宋与元朝之间的战役
襄阳之战(1267年—1273年)是元朝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是蒙古帝国对南宋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也是元朝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关键战役之一。元军通过长期围困和逐步削弱宋军实力的策略,最终成功攻占了襄阳和樊城,改变了南宋的政治格局。[2][1][3] 襄阳位于汉水南岸,与樊城隔水相对,是扼守长江的屏障,“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了攻取南宋,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先取襄、樊的战略部署。从1267年冬开始,元军在万山筑堡,围困襄阳,并派张弘范率兵千人驻鹿门堡,以断绝宋军粮道。1268年,元军又增兵围攻樊城,并在四周筑堡挖濠,水陆阻绝其出入。1269年夏,元军又增兵围攻襄阳和樊城,并多次打败前来援救的宋军。经过长达六年的围攻,1271年,元军攻破樊城,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元朝灭亡南宋奠定了基础。[1][3][2] 战争背景
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当政,对内欺君误国,对外屈辱求和。蒙古皇帝忽必烈有意吞并天下,一改以西路四川为主战场的传统战术,决意自中路襄阳突破。襄阳之战是南宋与蒙古之间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战争,蒙哥死后,忽必烈从鄂州匆匆北归夺了汗位。也就是这一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阳,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转变。南宋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镇。咸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刘整“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