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暴动,又称彘[zhì]之乱[1],是中国西周时期发生的政治运动[2],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的群众暴动、驱逐国王的事件[3]。 据记载,周厉王将山林川泽之利,全部收归王有,禁止国人利用后,国人更加困苦、民怨沸腾,但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实行“钳口”政策,国人的愤怒已到一触即发的危险地步。[4]公元前841年[2],生活在都城镐京内的“国人”彼此联合,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把厉王驱逐到了彘地,其后由邵公代行王政14年(周召共和),这一步的事件被称为“国人暴动”[2],《国语·周语上》称为彘之乱[1]。
国人暴动严重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加剧了周王室的衰亡。但关于“国人暴动”的性质,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1][2]第一种观点认为,“国人”是指居住在国都内的“公民”,以平民为主体[1],所以国人暴动实质上是“百工和商人为反抗周厉王过度勒索而起义”,是周代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贵族的阶级斗争[2]。第二种观点认为,“国人”是国中之人,主要由公卿大夫、士和工商组成,而主体是公卿大夫、士等[1],所以国人暴动是诸侯公卿士大夫对周天子的挑战,是西周贵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争斗。第三种观点认为,“国人暴动”是起因于利益分配不均、由上层贵族发动和领导、社会各阶层成员共同参与、以反抗周天子暴政为目的的政治斗争[2]。 背景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