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抖音百科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655年),满族,镶蓝旗人,清初著名将领,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1][2][3][4]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月,济尔哈朗出生于明建州左卫的费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13岁时,父亲舒尔哈齐因幽禁而死,之后,他由伯父努尔哈赤抚养,被封为和硕贝勒。天命十年(天启五年,1625年),济尔哈朗出兵援助被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围攻的科尔沁部,次年,他又先后征服了追随林丹汗的喀尔喀巴林、扎鲁特部。天聪元年(天启七年,1627年),他率兵出征朝鲜,并逼迫朝鲜签订《江都和约》。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济尔哈朗代其兄阿敏成为镶蓝旗主,掌六部之刑部事,后又累功被封为和硕郑亲王。在跟随皇太极伐明期间,济尔哈朗战功不断,崇德七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在松锦之战中,俘获了洪承畴,并迫使祖大寿率部投降。顺治帝继位后,济尔哈朗被加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但由于多尔衮排挤,顺治四年(1647年),他被罢辅政叔王之职,次年,又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出征湖广,镇压抗清势力。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被晋封为叔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八,济尔哈朗因病去世,享年57岁。济尔哈朗去世后,顺治帝为其辍朝七日,并立碑记功;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下诏配享太庙,复嗣王封号为郑。[1][3][5] 学者王思治认为,济尔哈朗在统一女真各部和建立清王朝的长期战争年代里,“委任特重,出则总军,入则留守”,表现出优异的政治远识和军事才能。[1]清史学者萧一山认为,郑亲王济尔哈朗襄赞福临奠定中原,征服华夏,是“开国之大人物”。[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