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扶壁

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建筑构件
扶壁(英文:Flying buttresses,德文:Strebebogen)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建筑构件,是一种特殊的扶壁(英文:Buttress),常见于哥特式建筑。因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又称飞券、飞扶券。[1][2]
飞扶壁形成于12世纪初期,后在哥特式建筑的设计趋势下蓬勃发展。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远离主墙的石柱结构及连接主墙与石柱的桥状拱形结构,以此为主墙提供横向支撑,也为建筑在垂直方向上带来了很强的向上动势。与传统扶壁相比,飞扶壁位置设置更加灵活,同时也更具美学意义。[3][4][5]

历史

形成

飞扶壁由早期罗曼式建筑中的扶壁逐渐发展而来,旨在平衡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在位于拉文纳圣维塔大教堂(始建于929年)和位于塞萨洛尼基加莱里乌斯圆形拱门(始建于公元4世纪)中可以找到古代类似飞扶壁的结构。在教堂设计中,飞扶壁这一建筑元素源自于拜占庭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如英国达勒姆大教堂(始建于1093年)[6]。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演进,原本简单的扶壁逐渐转化为半个拱券的飞扶壁,成为新的建筑形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