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

鸭科秋沙鸭属的一种鸭
1
4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属秋沙鸭属的一种鸟类,[1]因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而又名鳞胁秋沙鸭。[11]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11]被誉为“鸟中活化石、鸟类大熊猫”,[12]单型种,无亚种分化。[7]中华秋沙鸭主要生活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域,被视为检验水质的敏感指示种,[13]对湿地保护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14]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种群数量呈持续下降,且种群数量小,[7]全球约2400~4500只[a][5]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b][2]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c][15][16]
中华秋沙鸭属候鸟,[17]繁殖地主要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大多数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越冬,少数越冬于日本韩国、缅甸和泰国,极少个体越冬于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7]中华秋沙鸭是典型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指示种,栖息于湖泊、山溪、水塘、河滩;[10]白天活动,夜间露宿于树上;[12]常以家庭混合小群分散活动;[10]潜水捕食鱼类;[17]普遍存在混合育雏现象。[11]中华秋沙鸭体长约49~63厘米,鼻孔位于嘴峰中部,冠羽长而明显,成双冠状。此外,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标志;嘴形侧扁,前端尖出。雄鸟头和上背均黑;雌鸟头棕褐色,上体蓝褐色。[12][18]
中华秋沙鸭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二。在中国、俄罗斯朝鲜的一些重要繁殖地,建立了原始森林保护区,如俄罗斯的锡霍特-阿林生物圈保护区、拉佐夫斯基国家保护区、博奇金斯基国家保护区,以及中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2008年,俄罗斯提供了200多个人工巢箱,增加了洪泛平原沿岸的栖息地容量。[2]截止2023年,中国长白山地区一共悬挂了362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箱。[4]

命名与分类历史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