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靖-抖音百科
余靖(1000年-1064年),原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区)人,与欧阳修、蔡襄、王素并称为“四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1][2] 余靖年少时就以富有文采闻名乡里,历代史记、杂家小说无所不通。天圣二年(1024年),余靖科举中进士,开始为官生涯,初任赣县县尉。累迁宣州 (今安徽宣城)司理参军、将作监丞、知新建县 (今江西南昌市)。景祐元年(1034年),余靖任秘书丞,参与校勘《三史》。景祐[yòu]三年(1036年),时任集贤校理的余靖,为范仲淹直言力谏,被贬为监筠州(江西省高安县)酒税。庆历年间,宋仁宗为革除天下弊端,任余靖右正言,成为当时的“四谏”之一。余靖历任知制诰[gào]、同判太常礼院、同修起居注等,积极谏言,无所不论,其所谏大多被宋仁宗采纳。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求和,契丹陈兵边境,余靖上谏拒绝言和,又奉命出使契丹,成功斡旋北宋与其两方关系,维护北宋边境稳定。后因作“蕃语诗”被贬为知吉州(今江西吉安)、再贬为少监。皇佑四年(1052年),蛮人首领侬智高在邕[yōng]州(今广西南宁市)起兵叛乱,余靖被起用为秘书监、知桂州(今广西桂林)、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余靖到任后联合交趾国首领李德政、招抚侬、黄各姓的酋长,配合将军狄青顺利平定侬智高。因功被授尚书工部侍郎,余靖留守广西,擒获侬智高的家属送往京城,加封集贤院学士。后来交趾国蛮人申绍泰再犯邕州,余靖又被任命为广西安抚使,解决交趾与北宋的冲突。随即他担任尚书左丞,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管理广州。嘉佑八年(1063年,宋英宗赵曙即位,余靖被授工部尚书,封为始兴郡开国公,封地五百户。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余靖回京师述职,中途病死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宋英宗追赠余靖为刑部尚书,谥号为“襄”。次年七月,他被葬于曲江县龙归乡成山之原(今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甘棠乡成家山)。[1][3][4][5][6] 余靖一生入仕40年,两落三起。前期为“四谏”之一,积极参与“庆历新政”并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三次出使契丹,维护了北宋的和平。后期任职于地方,接连任职于虔州、广州,在两广、江西、湖南、山东的广大地区,政绩卓越,为北宋安定南疆。他留有作品《武溪集》20卷,《三史刊误》四十卷,今已失佚。[1][7][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