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雉

雉科雉属的一种鸟
1
4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别名雉鸡,[2]雉属的一种鸟类。[1]原产于亚洲地区(阿富汗韩国、蒙古、中国等),[6][3][7]后被引进到欧洲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以及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等地区。[7][3]其形象常出没于各类艺术作品中,如唐朝诗人霍总的《雉朝飞》,[8]宋朝画家李迪的《枫鹰雉鸡图》;[9]在瓷绘艺术中,有“富贵至极”之意。[10]人工繁育的环颈雉肉质细嫩鲜美,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雄性环颈雉羽色华美,可做玩赏鸟;鸡肉可加工为食补保健品,皮毛则可制成观赏标本或工艺品。[8]
环颈雉体长590~870毫米。[7]雄鸟体大,[11]头侧具耳羽簇,面部红色,头颈暗蓝绿色,[7]尾羽长,[7]交错排列横斑。[11][12]雌鸟羽色暗淡。[7]栖息环境类型多样,[13]偏好活动于灌木丛、竹丛或草丛中;[2]主要采食谷类、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及昆虫;[7][2]善于奔跑但不善久飞;[2]集群行为因地域及种群不同而有差异,如新西兰一些地区的环颈雉大多无集群行为,英格兰农田及中国华北部分区域的环颈雉会在冬季结群。[14]
环颈雉分布广泛且种群数量大,[15]成熟种群数量约为1亿6580万~2亿1400万只[a][3]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6]但由于栖息地的缩减、人类过度的狩猎活动及人工养殖等因素,威胁着野生环颈雉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3]1988年锡尔河亚种几乎灭绝,2007年,生活在高加索西部的指名亚种种群数量减少,[16]2013年,生活在阿塞拜疆的高加索亚种已濒临灭绝。[15][16]2023年6月26日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仅限野外种群)。[17]

研究历史

命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