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北宋建隆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是宋太祖赵匡胤为收回兵权,设宴对高级将领进行威逼利诱并最终收回兵权的一次政治事件,但该事件之真伪学术界有争议。[1][2]
唐末五代起,禁军开始成为左右中央政局的主要力量,并形成“兵骄叛上,废置天子,变易朝廷”的风气。曾为后周禁军将领的赵匡胤篡周称帝后,禁军将领多为后周旧臣资历较深且功高权重。因害怕禁军将领篡位的历史重演,赵匡胤[yìn]在谋臣赵普的建议下,开始收束禁军兵权。[3]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八月以及同年闰三月,赵匡胤分别以加官进爵的方式先后解除禁军张光翰、赵彦徽以及慕容延钊、韩令坤的兵权。[4]同年七月初九,赵匡胤又在宴饮时以谈心的方式劝导石守信等禁军将领交出兵权,并顺利将兵权从诸禁军将领手中收回。[5][6]之后,禁军体制也从“两司”逐渐变为“三衙”,调兵权收归中央,并从此实施兵将分离的更戍制,形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内外相制”的局面。且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在此后淡化了权欲,和赵匡胤关系依旧密切。[3][7][8] 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五代以来禁军反叛的隐患,稳定了北宋的政权,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标志着武人干政时代的结束,开启了偃武修文的时机,同时为北宋“文盛武衰”埋下伏笔;且为后世封建王朝解决君臣争权矛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宋代乃至后世的政治传统形成积极影响。[3][8] 事件背景
易朝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