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又称白长须鲸、剃刀鲸,为须鲸科(Balaenopteridae)须鲸属(Balaenoptera)哺乳动物,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之一。蓝鲸属于世界性物种,在全球除北冰洋以外的海洋中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及南极海域;在中国分布在黄海东海及台湾省沿海,主要栖息在离岸较远的冷水水域中。蓝鲸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强,几乎完全以磷虾为食,因此其分布水域同磷虾的分布密切相关。[1][2][8][7][5] 蓝鲸常单独或成对出现,成对的一般为母子关系,很少有超过三头的集群[8][9]。蓝鲸是地球上声音最大的动物之一,虽没有声带,但它们可以发出种类丰富的声音,如复杂的脉冲、呼叫和低吟。在适当的条件下,蓝鲸发出的声音能被1600千米外的同类听到,以此来进行交流。它们还可以用声音进行回声定位[8][10][7]。
蓝鲸体力强劲游速很快,成体体长约23-33米,体重约72-180吨,雌性体型大于雄性。它们头部较宽大,身体细长呈流线型。呼吸时会喷出白色的雾状气团,潜水结束后第一次呼气喷起的雾柱可高达10米,呼吸时由于喷气强大有力而发出极大声响。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11]背鳍低矮,尾鳍宽大。体色深蓝灰色,腹部颜色较浅,散布有浅色斑点。[8][7][9] 由于蓝鲸游速快而且死后会沉入水中,直到蒸汽动力船只和爆炸鱼叉的普及后它们才开始被大量捕杀。二十世纪前五十年是蓝鲸数量下降最快的时期,到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将其纳入保护范围之前,蓝鲸的数量锐减了90%以上。仅1930-1931年就有3万余头蓝鲸被杀[12][13]。当代,蓝鲸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船只撞击、渔具缠绕和人类活动干扰[2][7][14],此外气候变化和虎鲸(Orcinus orca)也会对蓝鲸产生影响[9][15]。2018年,蓝鲸被《世界自 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物种;2021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 命名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