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2][3] 包拯生长在官僚家庭,一直受着良好的教育。[4]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得中进士,历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等职,庆历三年(1043年),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后升任监察御史。作为监察御史,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5]他曾建议练兵选将、加强边境防卫。[2][6]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7]庆历八年(1048年)包拯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发展生产,关心百姓,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2][8][9]皇佑二年(1050年),包拯改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任职期间多次对权贵进行弹劾,曾“六弹张尧佐”。[2][3][10]在皇佑四年到至和二年间(1052-1055年),他外任河北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之后历任扬州(今属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