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祖上为官宦之家,其父刘尚是个小武官,到他这一辈家道败落,他自幼便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仍发奋读书。[2][4]刘勰曾长期居住在定林寺(今南京紫金山[5]),由于仕途不得志,郁闷苦恼,最后遁世出家,改名慧地,最后逝于定林寺,[6]终生未婚。[2]刘勰的去世时间有争议,一说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间,一说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间。[5][6][7] 刘勰曾担任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等职务,但他的名声主要是因为他的文学批评,其创作的《文心雕龙》引论古今文体及其作法,与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并称文史批评三大名著,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被誉为“文论泰斗”。[2][3] 人物生平
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很早就成了孤儿,发愤图强,热爱学习。因为家里太穷而没有娶妻结婚,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这些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