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

鲟科鲟属下的一种大型溯河洄游性鱼类
1
4
中华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别名鲟鲨、[4]鲟鳇[huáng]鱼[3]鲟科鲟属动物。中华鲟是地球上现存已知最古老的鱼类之一[20],被誉为“水中活化石”。[21]
中华鲟属于底层鱼类,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主要生活于大江与近海中。历史上,在朝鲜日本、中国都有记载[5][15]。中国是其模式产地,且分布范围甚广[22]。由于捕捞、航运和污染等多重因素,截止2020年,仅在中国长江还有中华鲟。[11][12][13]中华鲟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23][24]体形呈纺锤形,头尖吻长[9],体色以侧骨板为分界线,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从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一般为乳白色;鳍部为浅灰色[10]
中华鲟在研究鱼类进化史有着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它们对于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10][8]
1981年1月葛洲坝截流后,长江里的中华鲟繁殖群体从1万余尾骤减至2176尾。2000年,长江仅有363尾中华鲟。从2013年到2021年。作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的中华鲟连续未发生自然繁殖,中华鲟正在失去自我维持能力,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25][26]
中国正在通过人工繁殖来恢复中华鲟野外资源。自1982年起开始野生中华鲟人工繁殖,2009年突破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27]三峡集团自1984年首次放流中华鲟至2022年4月,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近530万尾[28]。然而,科学家通过对中华鲟繁殖地的底栖类食卵鱼进行解剖,并未发现中华鲟的鱼卵,中华鲟依旧面临着灭绝危险[2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