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

清朝康熙年间大臣
1
4
李光地 (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一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家[1][2]
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福建泉州安溪一座大户人家[2],李光地4岁认字,[3]5岁入幼学,7岁由外祖父授学,13岁读遍儒家经典,精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等学术领域。[4]14岁被山贼所掳[5],逃出后归家勤学,十八岁纂[zuǎn]《性理》,十九岁时纂《四书解》并考取岁试第二名,后纂写《历像要义》一部,1666年李光地参加乡试并中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在三藩之乱期间,用蜡丸密信康熙帝[6],后三藩之乱平定后任“超授侍读学士”,后因坚守安溪和围攻泉州有功绩,任翰林学士,晋升永州总兵[7][6][8],1678年,还在守孝的李光地被任内阁学士,康熙十九年(1680年),守孝期满返京,授内阁学士,[9]加授礼部侍郎,并成为太子的老师。时南疆初定,台湾问题又亟待解决,李光地献策,趁郑克塽年幼,台湾不稳,主张迅速进兵,并推荐施琅为帅,遂收复台湾,因此李光地被封为翰林院掌院学士,[10][8]1688年至1689年,李光地因被弹劾与康熙帝的不满而降职,罢免掌院学士职务,并且改任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后改任兵部右侍郎[7][11][12]。之后李光地因赈灾、治水有功,先后任职授工部左侍郎、顺天督学[7]、工部左侍郎、直隶巡抚和吏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晚年李光地再少参政,多注重于文学图书的校对和纂写,李光地曾多次向康熙帝乞求告官归乡,康熙帝不准[7][13],1718年,李光地因疝疾突发,寿终于北京,享年七十七,谥号“文贞”[7]
在长达48年的官场生涯中,李光地几经波折,遭遇凶险,但始终保持谦惧之心,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治理水患、发展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康熙四十五年,奉旨编修《朱子全书》以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14]。李光地的理学、经学、易学思想都对后世造成了一定影响[15][16][17][18][19]。李光地的著作有《榕村语录》、《榕村语录续集》、《榕村全集》等。[2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