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

明朝中期内阁首辅
1
2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清代为避玄烨讳亦称‘中元’),河南新郑人。[2][4][8]明代政治家、思想家。[9]仕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内阁首辅,卒谥文襄。[8]著作收入《高文襄公文集》。[4]
高拱出身官宦世家,十七岁乡试夺魁,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2][4][8]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裕王府侍讲,与裕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0]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高拱升任礼部尚书,次年,在内阁首辅徐阶举荐下进入内阁。后来,高拱与徐阶矛盾激化,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最终高拱获胜。[4][8][10][11]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高拱称病告休,次年十二月,居家赋闲的高拱东山再起,再度入阁成为内阁首辅。[4][8][10][11]担任首辅期间,高拱推行政治改革,为后来的张居正改革奠定基础,被后世称为“隆万大改革”,高拱还推动了“俺答封贡”,结束了明朝与鞑靼[dá]之间长期的战争关系。[11][12][7][13][14]隆庆六年,高拱升任柱国中极殿大学士。高拱日益自负专横,与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矛盾激化,隆庆帝死后,张居正、司礼监太监冯保密谋将高拱驱逐回乡。[4][8][15]高拱被罢归后隐居乡里,潜心著述,于万历六年(1578年)十二月病逝,享年67岁。[16]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诏赠高拱太师衔、谥文襄。[8][10]
《明史》认为,高拱自诩有才识谋略,傲气凌人,所以在政治斗争中被张居正击败。[17]后世学者指出,高拱才能卓著,他促成的俺答封贡为汉蒙民族团结揭开了新的一页,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也为后来的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础;在学术上,高拱为推动明代实学思潮的勃兴和气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赞为“经纶伟业”的“社稷名臣”。[18][19][20][21][2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