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jì]豚(Lipotes vexillifer)[1]又称白鳍豚、扬子江豚,[2]是中国独有的淡水齿鲸类动物。[9]白鱀豚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水域,[9][10]20世纪50年代起,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白鱀豚种群数量持续锐减。[2]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离世。2004年7月,在中国长江南京段发现一头死亡的白鱀豚,此后再未在野外确切观测到白鱀豚。[2]2007年8月,英国《生物信笺》期刊正式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a]。[6]但根据国际定义,需要在50年内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且确定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才能宣布一个物种真正的灭绝,[13]所以在2017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白鱀豚被评为极危物种(CR),[14]存在极大的灭绝可能性。[15] 白鱀豚体长1.41~2.53米,体重42~167千克,[6]雌性体型比同龄雄性大。[16]身体呈流线纺锤形,体背面为青灰色,体腹面为灰白色。[6][17]多集群栖息于长江支流、通江湖泊的入口或江心沙洲的洲头、洲尾的岔流汇合处,[9][11][18]喜食鳊鱼[biān yú]、鲤鱼和刀鲚[dāo jì]等中上层淡水鱼类。[19][20]繁殖率较低,[21]孕期长达10~11个月,[2]寿命为30年左右。[21] 白鱀豚有独特的声呐系统,[22][23]其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大脑两个半球能够同时分别处于觉醒和睡眠状态。[24][25][26]白鱀豚在中国长江流域已经生活了约2500万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jié]遗生物,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27]
物种演化
与其他鲸类动物一样,其祖先为生活在陆地上的有蹄类,[2][21]后因地球进入冰川期,气候急剧变化,迫于生存需求,逐渐转入水中生活,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变成现在完全适合于水生的特殊哺乳类群。[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