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幼名重八、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明朝开国皇帝。[1]
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的父母、长兄因旱灾和瘟疫的泛滥而过世。出于生计的原因,朱元璋入皇觉寺为僧,云游于淮西[yǐng]州(今安徽阜阳)一带。十二年(1352年),他投靠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积功为军官,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代领其军。奉红巾军宋小明王龙凤年号,任右副元帅。[1]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后又攻克浙江,加封吴国公。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起,朱元璋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部,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随后,朱元璋出师平福建、取广东、北上征伐,最终攻克元朝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在此之后,朱元璋还曾数次遣将北征,以打击元朝的残余势力。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消灭大夏政权,成功平定四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2],逐渐统一全国。[1]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刑名,都指挥使司分掌卫所军事,形成地方三司制度;罢中书省及丞相,以六部直属皇帝;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以藩王代替功臣守边;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以立皇权。朱元璋定八股取士之制,推行迁徙富民之令。在全国实行里甲制,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以清人口田地赋役,并重视发展生产,推广军屯、民屯制度,又定“开中”制,以供给边防军民之需。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对明初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所贡献,开创了“洪武之治”。但他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制造了“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等洪武大案,屡兴大狱,官民多受牵连。[1]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