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于康熙十四年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当时一些文人用汉人的习惯以“成”为姓称呼人,所以又有别名“成容若”。大学士明珠长子。[3][1] 纳兰性德才华出众,从小学习儒家文化。康熙十二年(1673年),纳兰成德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因病错过殿试。同年,开始撰写《渌水亭杂识》。[4]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此后他随康熙多次游历,游历地点包括边塞和江南等,因工作能力而深受皇帝赏识。康熙十七年(1678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性德因此创作了大量悼亡词。[3]同年,纳兰性德的好友为其编选词集——《饮水词》。[2]两年后,纳兰性德续娶官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纳兰性德奉旨出使梭龙,归来后晋升为御前一等侍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纳兰性德因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葬纳兰性德于京西皂荚屯。[5][3][6] 纳兰性德擅长写词,他认为诗、词应具有同等地位,[7]注重词作的抒情性、提倡创新,结合人生经历形成了独具特色、清新隽秀、哀感顽艳的词风,他一生共写有362首词,著有《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还著有《通志堂集》《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1][7]纳兰性德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见解独到,其用笔别出锋颖,颇负盛名。[8]除此之外,纳兰性德还是藏书大家,常与人研讨经学,编书《通志堂经解》[9]。另外,他还有《湛园文稿》《全唐诗选词韵正略》等。[10] 纳兰性德不仅振兴了清代词坛,在当时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文学气氛,[1][11]他的文学理论对于清代及以后的文艺观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7]此外,纳兰性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熙帝对江南汉族文士的态度,保护、营救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同时以自身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汉民族的融合。[11][1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