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1942年3月25日—)[1],天津人,祖籍浙江慈溪,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2]。出生于天津,家中经商[3],毕业于天津塘沽中学[2]。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4],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4]。
冯骥才7岁开始学画,师从严仁统(六符)先生和惠均(孝同)先生,20岁时转入天津书画社,专事绘画[5]。期间冯骥才拜吴玉如(家禄)为师,研习古代诗文[6]。冯骥才从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42部作品集,出版多部大型画集[7]。在1984年,冯骥才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出任《文学自由谈》的主编,并出任《艺术家》杂志主编[8]。 冯骥才用接近20年的时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1],被誉为非遗保护领军人物[9]。他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产生了重要影响[4],在1986年被列入美国玛奎斯《世界名人录》。[8]
冯骥才的作品题材广泛,已出版作品集二百余种,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在国内外多次获奖[4]。其中如冯骥才所著的《雕花烟斗》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前身)[1],《啊!》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匈牙利自行车》和《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也荣获首届上海文学奖[3],他的代表作《俗世奇人》也是公认的小小说经典[10]。他还曾获得“2003年度十大杰出文化人物”“2005年度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十大人物”“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08年度文化人物”的荣誉[11]。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