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

海豚科白海豚属的一种哺乳动物
1
4
中华白海豚(拉丁学名:Sousa chinensis),别名为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海豚科白海豚属哺乳动物[6][2]其身体粗壮,[7]成体体长可达280厘米,体重可达250~280千克,刚出生的幼豚大约100厘米。在非洲水域,雄性的平均体长约为226厘米,雌性较小,平均约为216厘米。在中国香港附近,几乎无明显性别差异。[8]中华白海豚的背鳍较大,呈三角形,鳍肢较宽,梢端圆;其颜色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9]幼体暗灰色,亚成体为灰色和粉红色相杂,成体为纯白色,但常由于充血而透出淡粉色,有些成体的身体上有暗色斑点。[10]
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区域为东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近岸水域,北至中国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东南至马来群岛,西至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侧。[11]中华白海豚喜欢生活在水温超过15℃、平均深度为20米的温暖水域,通常出现在靠近海岸的海湾红树林沙洲、岩石、珊瑚礁以及大型河口附近。[12]
1988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中华白海豚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1991年,中华白海豚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同时受到《迁移物种保护公约》(CMS)的保护。[5]2015年,中华白海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VU)。[3]中华白海豚可以依靠回声定位系统迅速且准确地检测到前方物体的密度结构、大小以及形状等特征,这种特殊的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以及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14]

名称由来

1751年,瑞典的牧师彼得·奥斯贝克(Peter Osbeck)在中国广东省的珠江口发现中华白海豚,将其记录在自己的游记中,并将其命名为中华海豚(Delphinus chinensis Osbeck)。1870年,英国科学家弗劳尔(Flower)首次使用Chinese White Dolphin这一英文名来表示中华白海豚,但是现今国际公认的英文名是Indi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