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亚

傣族的民间打击乐器
光亚,傣语称“光酣咬”或“光克腊”,意为细腰长尾巴鼓。汉语称“象脚鼓”,因形制像大象脚而得名。明代以前光亚就出现在傣族地区了,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是一种拍击膜鸣乐器,也是具有特色的传统民族乐器。[2][3]
光亚是一种鼓面较大的单面鼓,鼓身中段稍细,上下两头为半圆锥体形,尾端呈喇叭形,一面蒙牛皮,另外一面空置,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4]。它音色浑厚有力、节奏明快,多和铓锣进行配合,用于嘎央舞马鹿舞、孔雀舞等众多民间舞蹈伴奏,是打击乐队、傣剧乐队的主要伴奏乐器。通常在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喜庆日子时进行敲打,能够烘托热烈的氛围。主要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傣族,以及景颇、佤、傈僳、拉[]布朗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中。2011年,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此外,在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均有使用[6][3][7][8]

构造与种类

光亚鼓身修长,鼓面大,鼓身中段稍细,上下两头为半圆锥体形,尾端呈喇叭形,形制像两个象脚拼接,主要由鼓胸、鼓腰、鼓足三部分构成。光亚没有固定音高,以鼓上端蒙牛皮的面为奏击面,用一线记谱。光亚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均有使用,种类繁多,形制大小不一,根据尺寸可分为大光亚、中光亚、小光亚三种类型[9][10][7][11][12]
大光亚高约180~200cm,鼓面直径约35~38cm。鼓胸是呈杯形的共鸣体,长约60厘米,下部呈弧形收缩与鼓腰相连接;鼓腰是空心的圆柱体,长约100厘米,最细处直径约15厘米,外表刻有环形纹饰[13];鼓足呈喇叭口状,其上绘有莲花图案;整个鼓身用芒果树或椿木制作,鼓面蒙上黄牛皮。鼓面、鼓胸下部,分别固定在鼓腔边的圆形藤圈上,通过调整鼓皮的张力,来调节光亚的音高;现在傣族人民会在鼓身上画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鼓带更是有刺绣精美的民族图案,鼓带一侧或缀以金黄的穗边,或织作缀以各色绒球的网状,整体外观较为精美。多和铓锣、镲配合,用于各种民间舞蹈伴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