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属的一种
枯草芽孢杆菌(拉丁学名:Bacillus subtilis,CAS号68038-70-0[1]),是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的一种,[4]是土壤和植物微生态的优势种群[6]其广泛分布在土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中,易在枯草浸汁中繁殖,是研究广泛的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4]
枯草芽孢杆菌单细胞(0.7~0.8)×(2~3)(直径×长度)微米,无荚膜,周生鞭毛,能运动。芽孢(0.6~0.9)×(1.0~1.5)微米,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芽孢形成后菌体不膨大。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污白色或微黄色,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常形成皱醭。可利用蛋白质、多种糖及淀粉,分解色氨酸形成吲哚。形态上的主要特征是菌体表面生有鞭毛,体内形成的内生孢子可抵抗恶劣的外在环境而存活。[4]
枯草芽孢杆菌生防机制包括:竞争作用、拮抗作用、溶菌作用、诱导植物抗病性、促进植物生长。[6]枯草芽孢杆菌可作为动物微生态制剂,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也得以应用,其分泌的酶类在食品工业、医药卫生领域被广泛应用。[7]

历史

1835年,枯草芽孢杆菌由德国科学家C.G.埃伦伯格最先发现,当时称为枯草弧菌(Vibrio subtilis)。1872年,由德国科学家F.J.科恩正式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由于经常从枯草浸汁中分离到,在很长时间内这种芽孢菌也被称为枯草(hay bacillus),枯草芽孢杆菌由此被命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