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鳍

鱼类经过演化的附肢,是鱼的主要行动器官
1
4
鱼鳍(英文:fish fins),是鱼类适应水中运动即游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是经过演化的附肢。其是附生于鱼类身体表面的皮膜状或硬棘状结构,由鳍条、鳍棘和鳍膜等组成。鱼鳍通常分布在鱼体的背部、腹部、侧面和尾部等不同位置,且不同部位的鱼鳍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特点。[1][2][3]
鱼鳍演化历经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脊索动物中出现沿着背部和腹部中线发育的原始鳍或鳍褶,此时无辐状骨结构;第二阶段是无辐状骨的原始鳍开始退化,出现完整的奇鳍和原始的偶鳍;第三阶段是内骨骼辐状骨和外骨骼形成的鳍条明显出现,在鳍条形成之前,内骨骼和外骨骼有轻微的区别,随着鳍条的逐渐形成,内外骨骼发育模式一致,且形成独立的背鳍、臀鳍以及尾鳍。但是,并不是所有鱼类都具有鱼鳍(有些已退化)。[4][5]
鱼鳍总分两大类,每类其下根据着生位置又分不同类型:一类是成对的叫偶鳍,包括胸鳍、腹鳍;一类是成单的叫奇鳍,包括背鳍、尾鳍和臀鳍。除此之外,还有仅见于少数鱼类身上的脂鳍。[1][2][6][7]
同时,鱼鳍对人类具有科学研究、食品营养和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传统美食、鱼类营养价值开发、建筑设计、仿生技术,食品废物再利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开发和利用鱼鳍的经济价值时,也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动物保护等问题,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8][9][10][11][12]

演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