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黄仁宇在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历史系学习,以“明代的漕运”为博士论文题目,历时五年完成,使作者对明代的财税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遗留的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开始收集材料,撰写《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一书,[9]该书参考了《明实录》、奏疏笔记、各地方志及国内外有关的新旧书籍等,前后历时近十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出版。作者多年摸索于材料之中,对明史的若干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认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是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10]。1975年9月,黄仁宇还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的普通教师,他拜访了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亚瑟·莱特,希望自己的书稿《中国并不神秘》可以得到莱特教授的肯定并对这部书稿的出版给予推动作用。但是莱特教授拒绝了。不过,随后,和黄仁宇的谈话中,莱特教 授发现黄仁宇正在创作另外一部书稿,是讲述十六世纪末期中国历史上无足轻重的一年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莱特教授当时就对这一探究视角的定位表示肯定,他告诉黄仁宇不要把这本书创作成历史和文学混杂的通俗作品,务必把这本书完成。[11]1976年夏天,58岁的黄仁宇用英文完成了《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中文本名为《万历十五年》,是作者根据英文本亲自译写,于1982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