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的历史学著作
《万历十五年》(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是美籍华人黄仁宇的明史著作,该书英文名直译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开篇通过琐碎的记叙方式说1587年无事可记。但在作者大历史观的视野下,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等历史人物的剖析解读,为读者层层揭开了这一年为什么会无事可记。作者认为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万历十五年,实际上映射出的正是明朝高度发展的文官集团和礼仪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的束缚,导致了明朝的衰退,也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1][2][3][4]
《万历十五年》是明史研究上非常奇特的一本书。这本书将两种完全相反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书中列举万历皇帝朱翊钧,内阁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院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的人物事件,作者在浩繁的史料中,将细枝末节的小事,有序地联系起来,看似风调雨顺四海升平,但僵化低效的帝国体制,使所有人的努力均显得徒劳而悲壮,无力扭转大厦将倾的崩毁命运。作者以他的“大历史观”从中找寻日后中国天翻地覆的历史诱因。这本书为如何看待明朝历史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黄仁宇自己说:“《万历十五年》一书虽只叙述明末一个短时间的事迹,在设计上讲却属于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范畴。”《万历十五年》的出版之路几经曲折,但在中国出版后在华人世界掀起风潮,反过来提高了在西方的知名度;学术界外公众的认可又反过来影响学界同行对其观点的评价。该书自1982年出版至今,依然受到读者青睐,经久不衰,但各方评价也褒贬不一,截止2022年,在售各种版本《万历十五年》有20种。[5][6][7][8]

创作背景

1959年,黄仁宇在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历史系学习,以“明代的漕运”为博士论文题目,历时五年完成,使作者对明代的财税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遗留的问题不少。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开始收集材料,撰写《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一书,[9]该书参考了《明实录》、奏疏笔记、各地方志及国内外有关的新旧书籍等,前后历时近十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出版。作者多年摸索于材料之中,对明史的若干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认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是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10]。1975年9月,黄仁宇还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的普通教师,他拜访了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亚瑟·莱特,希望自己的书稿《中国并不神秘》可以得到莱特教授的肯定并对这部书稿的出版给予推动作用。但是莱特教授拒绝了。不过,随后,和黄仁宇的谈话中,莱特教授发现黄仁宇正在创作另外一部书稿,是讲述十六世纪末期中国历史上无足轻重的一年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莱特教授当时就对这一探究视角的定位表示肯定,他告诉黄仁宇不要把这本书创作成历史和文学混杂的通俗作品,务必把这本书完成。[11]1976年夏天,58岁的黄仁宇用英文完成了《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中文本名为《万历十五年》,是作者根据英文本亲自译写,于1982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10]
《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