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中国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纪传体史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1][2]司马迁以传说中的黄帝为起点,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讲述了中国约3000年的历史,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有一百三十篇,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司马迁作此书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全书历时约14年才得以完成。[1][2][3]
无论是在历史方面,还是文学方面,《史记》都具有极高的价值,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体裁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书写正史的规范,深刻影响了朝鲜三国史记》和日本大日本史》的创作。《史记》不仅成为后续许多小说、戏曲、影视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在欧美等国家逐渐得到重视。《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同时,也正是《史记》的出现,让史学经学中独立出来。[1][2][4][5][6][7][8][9]

书名

西汉时期,许多书是没有名字的。司马迁在《周本纪》《陈涉世家》《孔子世家》等文章中多次提到“史记”二字,它大致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先秦各国史官的记录,第二种说的是汉代的文字之学。从这里可以推断出,《史记》的原名并非《史记》。《史记》的原名应该是司马迁在自序中所说的《太史公书》(自序说:“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班固所作的《汉书》在《宣元六王传》等篇章中称《史记》为《太史公传》,在《杨恽传》则称《史记》为《太史公记》,而《太史记》是《太史公传》和《太史公记》的简称。到了东汉末年荀悦所著的《汉纪》则开始称《太史公传》为《史记》。周中孚王国维等人据此认为《史记》并非原名,而是在魏晋期间才逐渐取代《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成为后人所熟知的书名。[2][10]

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