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鲁迅创作短篇小说
《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部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短篇小说[1],于1926年收录进北新书局出版的《》中。小说题目是“伤逝”,意思是感伤逝去的事情,这是一篇带回忆性质的小说[2]。小说主要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爱情自由[3],不惜冲破封建礼教结合在一起的爱情悲剧[2]鲁迅想要传递的思想是,任何新的思想与个性解放,必须依靠社会整体力量,单纯依赖个人力量是无法取得结果的[4]

创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席卷中国,婚姻自由、反封建反礼教、提倡新道德,成为当时社会及思想斗争的主要内容。20世纪20年代初,以歌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为主题的挪威易卜生剧本《娜拉》传入中国,在众人鼓吹这种思想之时,鲁迅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即不是堕落就必须回来。鲁迅的这种认知比一般知识分子的认识深刻且务实得多[5]。鲁迅认为,妇女解放应该使用“剧烈的战斗”争取经济权。1925年,在鲁迅的世界观发生转变的前夕,主张用“火与剑”的方式彻底变革社会制度[6]。1925年9月,鲁迅完成了《伤逝》的创作[2]。这篇小说迥异于当时社会上单纯歌颂恋爱或传统的以死殉情的作品,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系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摆脱个性解放和个人奋斗的束缚,探索新的路[6]

内容情节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新青年,涓生与子君相识后,经常向子君灌输新思想,于是两人逐渐相知相爱。子君也冲破各种阻碍与嘲讽,离家出走与涓生同居在一起。两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家庭,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不久之后,涓生失业,两个人的生活因为缺乏收入来源而陷入困顿。在日渐拮据的生活中,涓生逐渐对子君不再有爱。最终他出于自私,告诉了子君不再爱她。子君虽接受了新思想,但接受的只是个性解放思想,且只是在婚姻自主这一层意义上的个性解放思想;同时,她“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她把封建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礼俗视为理所当然,在家庭中并无经济地位,靠丈夫养活,即仍然是男子的附属品。在相互埋怨中,两人都不能理解对方,涓生主动逃出了家庭,失掉爱情的子君也回到原来的家,不久之后抑郁而亡。涓生获悉子君的死,在极度震惊和痛苦中,他选择搬离了吉兆胡同,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了下来,作为对子君的忏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