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裸鲤(学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又名湟鱼,[3]仅分布于中国青海湖及其水系,为高原低温盐碱性水域经济鱼类。[14]其作为青海湖中唯一的经济鱼类,[15]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16]可入药,被称为“麻鱼肉”。[17]在繁殖季节,其精巢、卵巢和腹膜具有毒性,人类食用后会出现腹泻、呕吐的症状,若食用鱼卵或腹膜过量易导致死亡。[16] 青海湖裸鲤体长为体高的4.4~5.4(4.8)倍,为头长的3.3~4.8(3.9)倍,为尾柄长的5.3~7.8(6.7)倍,为尾柄高的9.8~14.2(11.2)倍。[7]其体延长,稍侧扁。头呈锥形,吻较尖。[18]体背呈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呈浅黄色或浅灰色,体侧有不规则的块状暗斑。[18]喜栖息于滩边、石碓间流水缓慢处、岩缝或者深潭中,[19]适应性强,耐寒冷、耐盐碱,在半咸水(青海湖水含盐量12~13‰)或淡水中均可生活。[20]食性杂,主要摄食藻类、浮游动物、轮虫、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18]有明显的生殖洄游,每年3月至8月由青海湖进入河中繁殖。[3]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卵石、细沙,并且清澈见底的河道中。 青海湖裸鲤渔业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在经历20世纪60年代初的无序捕捞导致资源急剧衰退后,[15]中国对其加强了保护管理,先后将其列入《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b][21]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濒危(EN)物种[c][18]。从1982年至2021年,青海湖先后6次封湖育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捕捞或者以任何方式收购、拉运、储存、贩卖青海湖裸鲤。截至2024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达12.03万吨。[15][22][23]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该物种评为近危(NT)。[4] 分类研究
1876年俄国鱼类学家凯斯勒(Kessler)最早开始对青海湖裸鲤进行分类研究,将1874年俄国学者普日瓦尔斯基(Przewalski)采自中国青海湖的一尾标本定名为Schizopygopsis przewalskii,但在描述中没有提到下颌前缘是否有锐利角质。[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