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

清末狂儒、民国学者、翻译家、北大教授
1
4
辜鸿铭(1856年6月30日-1928年4月30日)[a],清末民初翻译家、学者。名Tomson,即汤生,号立诚,鸿铭为其字。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2]又号“读易老人”,常自称“慵人”。英文名为Kuh Hung-beng或Ku hung-Ming,另称Amoy Ku,所撰西文文章,署名为“一个中国人”或“一个穿长袍的中国人”。祖籍福建同安。[3][4][5]
辜鸿铭1856年6月30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6][4][5]是其父辜紫云次子,其母为西洋人,辜鸿铭由此也拥有混血儿的蓝眼特征。他从小聪明伶俐,受来自英国的橡胶园主布朗夫妇喜爱,被收为义子。[4]辜鸿铭从小受西式教育,曾在槟榔屿的英国王子中心学校学习三年,主要学英语。13岁左右由布朗夫妇带往欧洲留学,在西方游学十一年。他先于1873至1874年之交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专攻西方文学。1877年春获文学硕士学位。此后他又曾到德国某工学院进修,获工科文凭。[b]接着在法国巴黎、意大利等地游学,1880年返回槟榔屿,娶妻淑姑,后被派往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任职。三年后,他在新加坡结识了清廷洋务派官员马建忠,在马建忠的启发下,辜鸿铭辞去殖民政府职务。从此留心蓄发养辫,改穿长袍马褂,闭门钻研中国语文。随后,辜鸿铭转往香港,继续攻读中文书籍和儒家经典,广泛研究西方汉学著作。这一时期,他还开始以英文发表文章,对西方汉学进行批评,正式揭开了其文化活动的序幕。1885年,辜鸿铭在日本纳妾,其名贞子,本姓吉田。同年他进入张之洞幕府担任洋文案,主要负责译述情报和礼宾工作,历时近20年。在这期间,他曾协助张之洞创办兵工厂,为其延聘各种教习等。[8]辜鸿铭用英文译述儒家经典,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著书立说,向西方宣扬儒家文化,为晚清政府辩护,并抨击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西方文明。1905年经张之洞和周馥举荐,辜鸿铭出任黄浦江濬治局督办。随后被任命为外务部员外郎,晋升郎中,擢[zhuó]左丞。1910年1月,清廷以其为“游学专门列为一等”,赏给文科进士。年底,他辞去外务部职务,出任南洋公学监督。在晚清,辜氏在政治上大致属于洋务派。他既反对戊戌变法,也反对辛亥革命,曾撰文著书屡以攻击。辛亥革命后,他以遗老自称,留辫不剪,与世抗争。1917年张勋复辟,他卷入其中,负责外交联络,被列名为外务部侍郎。蔡元培北大校长时,聘其为北大教授,主讲英诗和拉丁语。五四运动前后,辜氏仍不懈地以中英文著书作文,坚持批评西方文化,宣传儒教救世救西和中国文化优越论,同时反对新文化运动。在西方,他是东方文化的代言人,在中国则是“新青年”们抨击和嘲讽的顽固象征。1924年,辜鸿铭被邀往日本讲学三年,主讲东西文化,其间曾应其宗弟辜显荣之邀到台湾演讲。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9]由于辜鸿铭生在马来西亚,学在欧洲,出仕清廷,娶日本女人为妾,他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又曰“东西南北人”。[3]
辜鸿铭用英文创作《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并有多篇阐述中国文化的随笔。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俄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向西方人宣传东方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清末民初精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在翻译史上,辜鸿铭打破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儒学经典的翻译垄断,完成了更贴近实际含义的英文译著。其著作文风奇警,文笔犀利,行文流畅、机智诙谐。[10]由于辜鸿铭脾气古怪、行为乖张不可捉摸,且好作惊人之语,被称为“文坛怪杰”;西方流传一句话形容他: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11]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