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兜铃-抖音百科
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为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Aristolochia)草质藤本。分布于中国、日本等地;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以及山东、河南均有分布[1]。马兜铃根呈圆柱形,外皮黄褐色;茎柔弱,无被毛;叶互生,纸质,长圆状卵形、卵状三角形或戟形,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呈圆形;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腋;花被基部膨大呈球形,与子房连接处具关节,向上收狭成一长管,管口扩大呈漏斗状,黄绿色,口部有紫斑;舌片卵状披针形,向上渐狭,顶端钝;花药卵形;子房圆柱形,具6棱;果为蒴果,近球形,具6棱,成熟时黄绿色,由基部向上沿室间6瓣开裂;种子扁平,钝三角形,边缘具白色膜质宽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2][3]。 马兜铃喜冷凉、湿润的环境,耐寒冷,耐旱但忌洪涝,忌阳光照射[4][5]。马兜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主要药用部位是茎、叶和根,具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泄大肠的作用[4]。 研究历史
命名考证
马兜铃的名称最早记载于南北朝古籍——《雷公炮炙论》,在《中华本草》和《药性论》均有所记载,其中《药性论》将马兜铃写作“马篼铃”,后在《开宝本草》中才新添一则“马兜铃”。马兜铃根的药用最早记载于唐朝的《新修本草》,称之为”独行根“;后蜀的《蜀本草》新增“子为马篼铃”的表述;《本草衍义》则曰其名得于“蔓生、附木而上,叶脱时铃尚垂之,其状如马项铃”;在《开宝本草》亦有记载“马篼铃”,但其成书并未引用《蜀本草》、《药性论》及《雷公炮炙论》所述内容;后至宋朝的《嘉祐[yòu]补注本草》方才引用了《药性论》;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之后均写作马兜铃,“篼”为古代写法,“兜”为现代写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