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成宫醴泉铭-抖音百科
《九成宫醴[lǐ]泉铭》又称《九成宫》,是唐代欧阳询的书法作品。该书法作品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后经刻工雕刻于《九成宫醴泉铭》碑,此碑立于贞观六年(632年),现存于陕西省麟游县九成宫遗址博物院。1957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九成宫醴泉铭》碑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被国家公布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国家一级文物[4]。 碑文记述了九成宫的来历,称赞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并介绍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的故事[1]。欧阳询在76岁时写下碑文,用笔苍劲老练,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5][7][8]。承载该作品的《九成宫醴泉铭》碑,高270厘米,厚27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9],直立于一青绿龟趺[fū]上。碑文书法内容从碑额处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6字开始,行文24行,行50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6]碑文格线约3.5厘米见方,即古之所谓“寸楷”,实数为1109字(91处空格)[8][10]。由于碑本身长期暴露在室外,且无具体的保护措施,明末清初以后,就开始出现了人为破坏的痕迹,现在碑基铸铁已经腐蚀,碑文底部两行文字大部分损毁,原刻之格线早已荡然无存。唐以后的拓本为记录《九成宫醴泉铭》碑的损毁和文字的流传提供了有力的材料[8][11]。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文辞简洁深刻、立意高远,书法刚劲险峻、法度森严,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且由于碑刻工刀法传神、技艺精湛,《九成宫醴泉铭》碑亦被尊为“三绝”碑。[12]是欧阳询书法作品的杰出代表[1][4],同时其拓本流传海外,韩国、日本等地的书法艺术也受其启发,成为后人学习楷书的基本范本[a],在中国书法界具有重要意义[13][14]。 作品名称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成”和“醴泉”在现实中均有实际所指。“九成宫”位于今陕西麟游县西约2公里处的天台山,是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的仁寿宫,其外形“重台累榭[xiè],宛转相属”。制度壮丽,隋朝灭亡之后,仁寿宫也随之废弃;后于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沿袭仁寿宫旧制,扩充修缮,改名为九成宫,有“九重深深帝王家”的寓意。次年,唐太宗闲步于中宫,察觉到土壤潮湿似有水源,以手杖疏导,有泉涌出,泉水味道甘甜如醴酒,被看做吉兆之象,命名为“醴泉”。后来皇帝便派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筑碑刻石记录这项盛举,于是《九成宫醴泉铭》便由此产生[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