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1][2]他是尚书右丞陆佃之孙。[3]
陆游出身官宦之家,时逢金兵南侵,与家人避乱南方,十二岁凭恩荫补任登仕郎。[1][4]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参加锁厅考试[a]被推为第一,因遭到宰相秦桧嫉恨未能出仕,直到秦桧死后才担任宁德簿,后升任敕令所删定官、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1][5]宋孝宗赵昚即位后,陆游被赐进士出身;此后他多次上疏,希望宋孝宗革除时弊,恢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宋军北伐失利,宋孝宗欲与金人签订“隆兴和议”。陆游上疏劝阻没有得到采纳,被调任为镇江府通判。不久,陆游因揭发宠臣龙大渊曾觌招权纳贿、结党营私被贬为建康府通判。[1][5][6]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次年遭罢免回乡。乾道五年(1169年),陆游被起用为[kuí]州通判,三年后被枢密使王炎征辟为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期间,陆游曾作《平戎策》为王炎陈述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进取之策,并写下诸多主张北伐抗金的爱国诗篇。但是由于朝廷主降,陆游一直未能实现政治抱负。[1][5][7]
乾道八年(1172年),王炎被召回朝廷,陆游先后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蜀州通判、嘉州通判等职。[1][5][8]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的诗作传到杭州,宋孝宗心有所感,提拔他为福建路常平茶事、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淳熙七年(1180年),陆游因遭给事中赵汝愚弹劾,再次罢职还乡。直到六年后,陆游被重启为严州知州,次年升任军器少监。[1][9][10]淳熙十七年(1190年),陆游升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但不久因陷入党争,再遭到罢免。嘉泰二年(1202年),陆游被再次起用,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不久兼任秘书监。次年,国史编撰完成,陆游升任宝章阁待制,但陆游不久即告老还乡。嘉定二年(1210年),陆游在家乡山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1][10][9][5]
陆游一生著述颇丰,在诗词文章和史学都有诸多成就,作品收入《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代表诗作有《剑门道中遇微雨》《游山西村》《金错刀行》《关山月》等名篇,散文代表作有《代乞分兵去山东札子》《老学庵笔记》《入蜀记》等,此外还曾参与修撰《两朝实录》和《三朝史》。陆游的是诗词文章多以爱国为主题,立足于现实主义,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形式多变,不拘一格。[11][12]南宋时期学者朱熹周必大都对陆游的才华称赞有加。[13][14]清代诗人赵翼更是认为陆游在宋朝诗坛的成就应在苏轼之上。[15]而近代学者梁启超钱钟书都认为陆游一改诗坛千年的靡靡之风,始终将个人爱国情绪融入作品并为之奋斗,实为难得。[16][1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