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鼠

松鼠科岩松鼠岩属动物
岩松鼠(拉丁学名:Sciurotamias davidianus),别名扫毛子、石老鼠[1]松鼠科岩松鼠属动物,[2]是中国的特有种[1]岩松鼠体型中等,[1]体长185~250毫米,[4]雄性体型比雌性大。平均体重260克。[5]头长椭圆形,下颌骨粗壮。后足底被密毛,无长形蹠垫[1]其背部被毛多为褐黄色或黑棕色,毛基灰黑色,毛尖褐黑色或褐黄色。[6]耳后有向后延伸至颈部两侧的白斑。腹面呈浅黄褐色或橙黄微带浅黄色。[1]岩松鼠会随季节更换体毛,夏毛颜色较灰,冬毛颜色偏黄。[6]
岩松鼠在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西南等地分布。[1][3]其喜栖息于丘陵多岩石的地方、山区沟坡处以及树木较少的岩石地区,在近林缘灌丛砾石多的地方也较为常见,另外还常在耕作区和居民点附近活动。[1]
岩松鼠虽是中国农林业的害鼠之一,[1]但也有其自身价值。其冬毛和皮板较厚,[7][8]可制成皮手套,还是梭子的重要材料,尾毛还可制成毛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7]其骨骼可入药,其味甘、咸,性平,有活血止痛的功能,主治跌打疼痛、骨折以及腰腿痹痛。[9]岩松鼠还是生态系统中的种子传播者。[5]

命名由来

岩松鼠属与花鼠属Eutarmias)一样,均为营地栖生活的松鼠科动物,但外部形态又与树栖类松鼠相似,故名“Sciurotamias”,意为外形像松鼠的花鼠。[4]1876年,英国学者米尔内·爱德华斯Milne-Edwards)根据从北京采集到的标本将岩松鼠命名为“Sciurus davidianus”,学者米勒(Miller)于1901年将其订正为“Sciurotamias davidianus”并被一直沿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