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东晋时期书法家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1][2]东晋书法家。后代尊为“书圣”。[3]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琅[]王氏,祖父、叔父及父亲都身居朝中要职。王羲之自幼擅习书法,跟随卫夫人[a]学书。太宁三年(325年)左右,迎娶太尉郗鉴之女为妻,后经举荐成为秘书郎,得以浏览历代书法真品。咸和四年(329年)前后,王羲之担任临川太守,他着力清理积弊,享誉一方。咸和九年(334年),担任武昌(今鄂州参军长史。之后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潜心研究书法,逐渐知名。咸康八年(342年)五、六月间,王羲之接任江州刺史,[qiān]宁远将军武职。永和七年(351年),原会稽内史王述离职守孝,王羲之以右军将军之职接替其出任会稽内史。因不喜王述,没有前往吊唁其母,就任后也未拜访,与其渐生嫌隙。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宴饮,写下《兰亭集序》。王述守孝期满后成为王羲之顶头上司,多次且加倍征收会稽赋税,并放出谣言为难王羲之。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因厌恶官场争斗,选择辞官,发誓永不入仕,之后遍巡自家庄园和四处周游山水。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于金庭观,时年五十九岁,朝廷赠封金紫光禄大夫。[2][4][5]
王羲之一生以书法闻名,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成为后世学书者的崇尚。他的书法平和自然、矫健妍丽,作为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对后世及国内外书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6]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