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2]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2]笔名巴金、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中国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2]巴金是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4]
1904年,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 地主家庭。[5]1923年,巴金前往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后又赴法国留学,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6]此后相继完成《新生》《爱情三部曲》《复仇》等多部中短篇小说。[2]从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开始,巴金就积极进行抗日救国活动,[7][8][9][10]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完成长篇小说《家》《春》《秋》等著作,并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与茅盾主编《呐喊》,为抗战服务。[2]1944年,巴金与萧珊结婚,后相继生下一子一女。[11]1946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寒夜》。[12]新中国成立后,巴金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1957年,巴金与靳以创办了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2][13]1958年,巴金遭到了批判,历经了三年的动荡生活。[14][15][16]1961年,巴金完成了描写朝鲜战场的短篇小说《团圆》。[16]1977年,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2]1981年,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17]先后获得“但丁国际奖”、法国荣誉勋章、美国国外名誉院士、中国“人民作家”称号。[18][19]2005年10月17日,巴金因病逝世。[1][3]
巴金的一生历经101个春秋,仅仅创作和翻译就留下了近四十卷,达千万字以上的宝贵精神财富。[20]巴金的小说具有自传性,[21]坚持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22]永恒的主题是家庭与革命。[23]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描写英雄到小人物,从激情澎湃转变为平和沉稳。[24][25][26][27]他的散文情感真挚,语言平实朴素,如叙家常。[28][29]巴金的作品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30]他在青年时期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对不合理的旧社会提出了抗议、揭露和否定。[18][31][32]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巴金投入到抗战之中,爱国主义思想成为他创作活动、激情和力量的源泉。[18][33]巴金晚年时,一再批判、解剖自己,提出要坚持“独立思考,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真话。”[34]
巴金的《家》等主要著作,一版再版,被改编成多种文艺样式问世,[35]先后被译为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18]对巴金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斐然,涌现了众多系统深入的专著。[36]巴金故居、巴金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场所展出了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大量资料,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纪念巴金。[37][38][39][4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