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1]字德约,汉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2]也是明朝末代国君,年号崇祯。[3][4][5]
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受封信王。五年后,熹宗无嗣而崩,朱由检奉遗诏继承皇位,改元崇祯。朱由检继位后,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励精图治,渴求人才,厉行节俭,想要挽救明朝的颓势,但他任人多疑,频繁更换内阁大臣,又以重典驭下,导致群臣离心离德。朱由检在位期间,内有农民起义军叛乱,外有后金军时常进犯,加之中原地区连年灾荒,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尖锐,朱由检亦无力回天。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清军入关后,为他上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后改愍皇帝),葬于思陵。南明弘光政权上庙号思宗(后改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隆武政权改庙号为威宗。[3][4] 朱由检将亡国归因于“诸臣误朕”,后世学者多对朱由检的勤于政事和勤俭节约进行了肯定,但也指出他存在不听劝谏、急躁多疑、刚愎自用等性格缺点,并且朱由检在用人上出现了很多失误,如用人摇摆不定、后期崇信宦官等,最终无法扭转历史的发展趋势。[4][6] 人物生平
少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