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副鳅

鳅科副鳅属鱼类
红尾副鳅(拉丁学名:Paracobitis variegatus),俗称红尾子、红尾杆鳅等,是一种小型底栖性鱼类。其体长范围为6.95~15.41厘米,体重范围2.1~21克,雄鱼比雌鱼略大。[1]体色鲜艳,主要体现在背鳍边缘和外缘有鲜红色镶边,尾巴呈红色。繁殖季节,雄鱼体色较雌鱼更鲜艳。其身体背部和两侧有约10~20条深褐色的不规则横带纹,体后端纹路较前端更为规则,前端纹路断开,呈斑点状。[4]体呈梭状,前段圆桶形,向后逐渐侧扁,须3对,鳃孔小。背鳍小,胸鳍位置低,椭圆形,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稍后,臀鳍小,尾鳍圆形,中央微凹入。[5]
红尾副鳅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重庆境内长江水系的干、支流,陕西南部和甘肃白龙江以及云南金沙江南盘江水系。[2]其喜栖息在岩缝、石隙或多巨石的回水湾,还喜欢在流水冲刷的石穴环境中生活,一般在山区支流中数量较多,当洪水来到时就会游出来觅食被洪水带来的饵料。[4]
红尾副鳅有一定的食用、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其肉质鲜美、生长快、繁殖力强、易捕捉、很受中国西南地区居民的欢迎。另其体色艳丽,还可以作为观赏鱼类进行养殖。[1][6][7]

命名历史

1874年,3个来自欧洲的生物学家绍瓦热.达布里和梯尔桑(Sauvage.Dabry and Thiersant),来到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交通极不发达的中国西部地区。他们在这里观察到一种非常普遍的小型鳅类,尾巴呈红色,背部有多条不规则的横条纹。他们将这种小型鳅类带回欧洲,并给它起名为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这也成为使用最多的学名[4]1994年,中国科学家曾将形态特征不同的红尾副鳅分为不同亚种,但后经证实其会随着生活环境,年龄变化,甚至食物不同而导致体色,鳍条数等均会出现一些变化,实际均是一种鱼。[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