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袋獾-抖音百科
袋獾(学名:Sarcophilus harrisii),现存体型最大的袋鼬科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特有物种,也是塔斯马尼亚州的标志之一[3][5]。袋獾的英文名Tasmanian Devil意为“塔斯马尼亚魔鬼”,但袋獾的凶猛外表和可怕的名字与其真实习性不符,它们并非凶猛的捕食者。袋獾通常夜间活动,主要捡食大型哺乳动物的遗骸,也是机会主义捕食者,但捕猎能力较差,也很容易被当地的家犬杀死[3][4][6][7]。袋獾体型类似小型犬,体重4~12千克,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雄性体长约65.2厘米,尾长约25.8厘米;雌性体长约57厘米,尾长约24.4厘米[3][4][6][5]。袋獾全身毛发都是黑色,通常带有白色的颈斑,头部与颈部硕大,牙齿粗壮[3][6]。袋獾面部肿瘤病(DFTD)这种传染性癌症曾使袋獾种群数量大幅下降。2008年袋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濒危(EN)[2]。 分类和演化
分类
博物学家乔治·哈里斯(George Prideaux Harris)于1807年首次发表了关于袋獾的物种描述,并将袋獾视为一种负鼠属物种,将其命名为Didelphis ursina,但由于在1800年乔治·肖(George Shaw)将该种名用于袋熊上(该物种后期被重新命名为Vombatus ursinus),因此该学名无效[8][9]。1838年,博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将一个袋獾标本命名为Dasyurus laniarius,将其视为袋鼬属物种[10]。1841年,袋獾被法国博物学家皮埃尔·博伊塔德命名为Sarcophilus harrisii,并被分类至袋獾属[3]。袋獾属于袋鼬[yòu]目袋鼬科,是袋獾属 唯一现存成员,也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袋鼬科物种[3][4]。袋獾为单型种,无亚种区分[2]。 演化和系统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