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年8月6日[a][b]-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bū],又字齐奘,出生于山东清平(现属临清市),[3][4]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际东方学家、文学翻译家、[4]中国古文字学家、巴利文专家,[5]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多种学术职务,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5][7][8] 1917年投奔济南的叔父入私塾读书,上学期间,[5]课余由叔父亲自给他讲《课侄选文》,另参加古文学习班,尚实英文学社学习。[9][4]1926年升入高中,[4]1928年开始创作《文明人的公理》等短篇小说发表。[10][11]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2]1934年,季羡林从清华大学毕业,[7]到山东济南高级中学任国文教师,[13]1935年开始十年留德生活,1946年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4][12]1966年至1977年经历文革,[14]1978年开始,潜心研究印度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印度佛教史,翻译和研究梵文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的重要著作。[15][16]多部著作先后获得科学研究奖、中国图书奖、优秀成果奖、著作荣 誉奖等诸多奖项。[6] 先后获荣誉文学博士、 [17]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4][6][18]蔡元培奖、[19]:335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7]等荣誉,2006年获感动中国人物奖[5][12],被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5][6][20]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21]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等。 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