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抖音百科
曾国在商代是地处殷都之南的姒姓方国,[4]西周初年的曾国是在商朝曾国旧址基础上建立的,曾国于西周晚期扩张领土并逐渐成为汉东地区的大国,西周王室倚重曾国并将其作为征服、监管南土蛮夷的重要力量。[5]春秋战国时期曾国不见于文献记载,[3]但历史上曾国与楚国的交际频繁,从公元前706年至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先后三次讨伐曾国(随国),之后曾国向楚国求和并与之结盟,期间与楚国开展婚姻和亲的外交往来。公元前640年,曾国联合汉东地区的诸侯国讨伐楚国,同年冬楚国令尹斗谷于菟率楚军击败曾国,至此曾国的国力逐渐衰落,其势力向大洪山东南麓的漳水一带的苏家垄迁移。[4]虽然之后曾国帮助楚昭王复国,但曾国未能改变“世服于楚”的局面,最终在战国中期被楚国所灭。[5][6] 曾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因与各诸侯国的交往频繁而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政治上崇尚诚信和民本思想,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7]学者方勤认为曾国是目前科学考古所见的延续时间最长的先秦方国,出土的大量文物能够代表两周时期高超的艺术水平,尤其是在曾侯乙编钟、青铜器和漆器制造方面。[8] 国名考证
曾国在史籍上缺乏记载,曾国的国名“曾”字,本为蒸汽从箅[bì]中冒出飘散状态的象形,即其本意是先秦古人用炊具甑[zèng]和甗[yǎn]表现蒸食的情景。之后曾国与随国两个名字混用,事实上曾国都城即名随邑,随邑亦代称曾国,但按照西周史官记述曾国事迹的传统,为显周室封建的正统而不书其商代已有的旧国名“曾”,只写周代才有的新都名“随”,而东周史家也延续西周的记事传统,两周曾人所作的青铜器铭文却习惯自称为“曾”,于是就造成其国名在典籍中一律称“随”、金文中基本称“曾”的现象。[5]后世出土过不少与随国相关的文物,包括2013年随州文峰塔考古出土的1件随大司马嘉有戈,以及2019年随州枣树林考古出土的1件随仲芈[mǐ]加缶[fǒu]、1件随侯行鼎、1件随侯行簋[guǐ]等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学者肖洋认为曾国也许是从春秋中期开始称为“随”国,[9]学者李学勤也认为“汉东地区的曾国,很可能就是文献里的随国”;学者黄凤春也坚持“曾、随一国二名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