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时期纪传体断代史
1
4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纪传体断代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书典籍之一。[1]蜀汉灭亡后,陈寿入西晋任著作郎期间,结合当时已有的史书,历经十年作成《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至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宋真宗将三本独立书籍收录到一起,统称《三国志》。[2]
《三国志》传承了纪传体断代史叙述方式并加以创新,陈寿从历史实际出发,用“三国”命名,并分国编纂,采取三国并立的模式记录历史,并以魏国为正统,记述这一时期的历史,在纪传体断代史中别创一格,[3][4]但陈寿尊魏为正统,只是名义上而已,实际上,魏、蜀、吴三国在《三国志》中都是独立成书的,书中记载着三国成鼎立局势,各自为政,占据着同等地位。[5]书中多采取将人物传记合在一起的形式并穿插诏书、奏章等史料以充实内容,给后世的史书撰写和研究提供了正规的范本。[6][7]
《三国志》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到三国结束(280年)将近一百年的历史,[8]被列入史学价值较高的“前四史”之一,其所记载之史料较为翔实可靠,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9]书中,《魏书》居前,魏帝称“帝”,其传为“纪”;《蜀书》《吴书》居后,蜀、吴之帝称“主”,其传为“传”。[4]因其真实记录了大量三国时期的史实,成为后世《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蓝本,同时也在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后,成为当地人民了解中国历史的来源之一。[7]

作品概况

作者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