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毛茛科黄连属
黄连(学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又名味莲、川连、鸡爪连,是毛茛科Ranunculaceae黄连属Coptis)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2],是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3]。黄连主要分布在中国,野生或者栽培[4],在缅甸日本北美洲和西欧等均有分布,但是数量较为稀少[5]。在中国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福建浙江贵州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陕西重庆等地;主要生长在海拔500~2000米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1][4]
黄连根状茎,黄色。叶有长柄,叶片革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顶端急尖,有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裂片呈斜卵形状。花葶1-2条;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针形;萼片黄绿色,呈长椭圆状卵形;花瓣呈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雄蕊约20枚;心皮8-12枚;蓇葖长6-8毫米,柄约与之等长;种子褐色,呈长椭圆形;2-3月开花,4-6月结果[4]
根状茎为著名中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4],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高热、湿热、烦躁、目赤肿痛、痞满呕吐、泄痢、[yōng]疔疮湿疹耳道流脓等疾病[6][7][8]

名称溯源

黄连在本草著作最早出现于中国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广雅》记载“王连,黄连也。”考王、黄双声叠韵,互为通假。《本经疏证》又云:”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黄连”是因为其根茎多分枝而且色黄而名。据黄连的产地和形态不同,有川连、味连、鸡爪连等别名,别名众多,但是历代的医学家都用《神农本草经》中黄连作为正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