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称夷陵,中国湖北省下辖地级市,宜昌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中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Ⅱ型大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地跨北纬 29°56'~31°34'、东经 110°15'~112°0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 174.08 千米,南北最大纵距 180.6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寒旱同季。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连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全市共辖5个市辖区、3个代管县级市、3个县、2个自治县,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6][7][8]2023年末,宜昌市常住人口392.40万人。[9] 宜昌地质形态多样,有奥陶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2处,分别位于夷陵区王家湾和黄花场,境内长江河道流域2.1万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清江、香溪河、沮漳河、黄柏河、柏临河、九畹[wǎn]溪等[10]市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三 峡大坝[11]、三游洞[12]等特色景点众多。 宜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考证,古城建置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的“楚之西塞”就在沮漳河流域,楚武王五十年,虎牙滩所建而后称为夷陵城,与荆门山所建、称为荆门城的 两座城,就是今宜昌城区最早的城垒。宜昌古城从春秋时期起至2022年,已有2713年的历史。[13]宜昌,也是历史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2009年,由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习俗共同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另外,宜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两千多年来,有诸多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发生于此,在《三国演义》中记录于此的故事多达30多个。昭君出塞、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和长坂坡之战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石牌保卫战和宜昌大撤退,还有改革开放时期的三峡大坝建设等等均发生于此。[15] 2023年,宜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91.1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6.68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519.31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985.13亿元,增长6.9%。三次产业结构为11.1:40.7:4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7725元。[5]
地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