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

现代西方的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和运动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脱胎于达达主义,是盛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也是一场发生在多个领域内的革命运动。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宗旨有:超越现实,返回自我,否定理性和逻辑,梦幻与现实的统一。[1]
超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诗人阿波利奈尔《蒂蕾齐娅斯的乳房》的序言中,后来这一语词被法国的一些文学家如阿拉贡(法:Louis Aragon)、布勒东(法:André Breton)等人使用并传播。[2]1924年,法国诗人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标志着超现实主义的正式诞生,此后超现实主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29年布勒东发表的《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宣言中布勒东一方面说明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纯粹性和自主性,不希望受到外部政治力量的干扰,另一方面又使超现实主义的侧重转向了精神内容的方面,即重视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辩证统一。此后超现实主义团体接续迎来了达利西班牙: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i i Domenech, Marqués de Púbol)、马格利特比利时: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等一系列杰出艺术家,超现实主义由此开始进入高潮时期,在世界各地获得了极大的传播。布勒东美国的第二年(1942年)发表了《要不要第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序》,标志着超现实主义的第二次理论转折。1945年,布勒东返回巴黎,希望恢复并发展超现实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力量,但是由于团体内部成员政治态度不一并且艺术风格开始分散,超现实主义不免开始走向衰落。1966年布勒东去世,其后继者让·许斯特(法:Jean Huust)于1969年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运动解体。[3][4][5][6][7][8][9][10][11]
超现实主义具有非条理性、精神自动性、不真实性等艺术特征,源于达达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法国生命哲学代表人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为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奠定了基础。其成员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变,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安德烈·布勒东路易·阿拉贡保尔·艾吕雅(法:Paul Éluard)、菲利普·苏波(法:Philippe Soupault)、马克思·恩斯特(法:Max Ernst)、萨尔瓦多·达利路易斯·布努埃尔西班牙:Luis Buñuel)、马塞尔·杜尚曼·雷(美:Man Ray)等。他们的艺术作品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文学、绘画、音乐、电影、摄影、戏剧等,产生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绘画”等专有艺术流派,如20世纪30年代达利、布努埃尔恩斯特等人在巴黎、美国、伦敦等地举办的多场超现实主义画展,作曲家埃里克·阿尔弗雷德·莱斯利·萨蒂(法:Éric Alfred Leslie Satie)与导演雷内·克莱尔(法:Rene Claire)合作的带有超现实主义特色的电影《幕间休息》等。超现实主义促进了西方文学、美学的发展,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学流派比如拉丁美洲产生的魔幻现实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行动主义等。[1] [12][13][14][15][16][17]

词源与基本定义

“超现实主义”(法语:surréalisme)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法:Guillaume Apollinaire)在评价其戏剧《蒂蕾齐娅斯的乳房》和迪亚烈夫(俄:Sergei Diaghilev)的芭蕾舞《游行》时使用[2],他在评价中认为“超现实主义”一词内含的并不是一种脱离、远离现实的态度,而是强调人在摹仿现实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属于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即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使用以超越已有的现实逻辑。而这一基本含义也和“超现实主义”的“新精神”——改变现实相契合,因此阿波利奈尔也可以看作是超现实主义的先导。[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