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脱胎于达达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社会思潮和文学艺术流派,[1]也是一场波及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多个领域的革命运动。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宗旨有:超越现实,返回自我,否定理性和逻辑,梦幻与现实的统一。它从达达主义中吸收了反传统和自动性创作的观念,但克服了达达主义否定一切的弱点,形成了比较肯定的信念和纲领,作为美术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传播最广,[2]影响波及欧洲各国。[3] 超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诗人阿波利奈尔《蒂蕾齐娅斯的乳房》的序言中,后来这一语词被法国的一些文学家如阿拉贡(法:Louis Aragon)、布勒东(法:André Breton)等人使用并传播。[4]1924年,法国诗人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成立超现实主义小组,发行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与达达运动者分道扬镳,从此超现实主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29年布勒东发表的《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宣言中布勒东一方面说明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纯粹性和自主性,不希望受到外部政治力量的干扰,另一方面又使超现实主义的侧重转向了精神内容的方面,即重视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辩证统一。此后超现实主义团体接续迎来了达利(西班牙: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i i Domenech,Marqués de Púbol)、马格利特(比利时: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等一系列杰出艺术家,超现实主义由此开始进入高潮时期,在世界各地获得了极大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