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由明李时珍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编撰完成,[4][2]全书以中药为依托,包含中医基础理论、药物、方剂、临床应用等众多学科,[5]是16世纪以前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6]集本草学之大成,[7]在世界上最早创造植物分类法,是一部考订详细的药物学、博物学著作。[5]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初刻本在南京出版(金陵版),[3]被称为祖本,最接近手稿。[2][8]截至2020年,流传的版本有百余种,[2][8]后世流传的版本主要包括江西本、杭州本(又称钱本)及合肥本(又称张本,味古斋本)三个版本系统。[2][5]另外还出现了许多《本草纲目》的简编本、改编本、及补编本。[2][5]
《本草纲目》约190万字,52卷,[3]16部,[9]60类。全书以类为纲,以药为目,收录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书中总计在前人基础上共增加药物种类374种。对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10]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味、用途、制作方法,并绘制成图。[3]收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验方11096个。[1][11][9][12]建立了新的药物学分类体系,大大扩充了药物和药方的种类,改进了药图。[11][12]
《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就,[13]修正历代本草学上的谬误,补充了大量内容,[2][3]集中国十六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14]先后被译成拉丁、日、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为中国药物学,世界医药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1][14][15][16][17]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9]由于时代局限和个人认识能力的限制,《本草纲目》也存在一些不科学和错漏之处。[18]

书名

“本草”一词,首见于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汉书·郊祀志》记载,大致是职名,也可能是书名;后出现在《汉书·游侠传》中,作为一个抽象名词与医经、方术相并称。“本草”一词的固有定义,及“本草”为名的药物学著作,大致形成于西汉末期平帝登基后,到王莽称帝前的几年中。[19]因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应用也最为普遍,所以中药也称“本草”。有关中药的专著,也多以“本草”为名,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20]李时珍朱熹通鉴纲目》之名的启发,定书名为《本草纲目》。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