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

汉末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
1
4
钟繇[yáo](公元151年—公元230年),字元常[yǐng]川郡长社县(今河南长葛东北)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1][2]
钟繇早年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尚书郎,不久出任阳陵县令,因病辞官;后来,钟繇被三公府聘任为幕僚,又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傕[lǐ jué]、郭汜作乱,兖州[yǎn zhōu]牧曹操派遣使臣前来长安朝贡,钟繇劝说李[jué]、郭汜接纳曹操,又暗中帮助汉献帝离开长安。[1][3]曹操迎接汉献帝,迁都许昌,钟繇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累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马腾韩遂关中拥兵作乱,曹操表奏钟繇代理司隶校尉,前往关中镇抚,钟繇致书马腾、韩遂陈述厉害,两人归附朝廷;[1][4]后来钟繇又带兵平定河东郡叛乱,斩杀郭援,降服匈奴单于。曹操征讨汉中时,钟繇被任命为前军师。曹魏政权建立,钟繇担任大理,又升任相国;数年后,因为下属西曹掾[yuàn]魏讽谋反,钟繇被免职。[1][5]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钟繇复职为大理;曹丕称帝,钟繇改任廷尉,晋爵崇高乡侯;不久又升任太尉,位列三公,转封平阳乡侯。[1][6]魏明帝曹叡[ruì]继位,钟繇晋爵定陵侯,升任太傅。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钟繇去世,终年七十九岁,死后追谥为成侯,其子钟毓[zhōng yù]袭爵。[1]正始四年(243年),钟繇配享魏武帝曹操庙庭。[7]钟繇作为曹魏重臣,历事三朝,曹操、曹丕、曹[ruì]对他都评价颇高。[1]
钟繇与三国时期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又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钟王”。他在书法上有很高的成就,擅长隶书楷书,被奉为“楷书之祖”,锺繇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8]南北朝时期书法理论家袁昂评价钟繇的书法“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其书法有有“五表”“六帖”“三碑”传世。钟繇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摆脱汉隶书法风格,对后世汉字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9][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