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胞动物门-抖音百科
刺胞动物门(学名:Cnidaria),是动物界的一门,也有观点称作“刺丝胞动物门”。而因具有两个胚层、原始消化循环腔,并出现简单组织分化的组织水平,过去曾称为“腔肠动物门”,现多已废弃不用。[1][6][2][3]截止至2023年,COL将该门分为6个纲、28个目;[4][7]《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共收录了5个纲,20个目,1515个物种。[8]该门动物具有独特的刺细胞和原始的弥散神经系统,[1][9]体型结构包括水螅[xī]型和水母型,[10]体制以辐射、两辐射、四辐射、六辐射和八辐射为主。[11]该门动物是典型的双胚层动物,包括外部的外胚层、内部的内胚层和中间的中胶层。[6]中间具有原始消化循环腔,[12]一端有口盘,他端闭塞。在口盘通常环绕着一圈触手。[1][13]骨骼主要为外骨骼。[7] 刺胞动物门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大海洋,其中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浅水区最丰富,有些种也可生活于深海;部分水螅纲物种可生存于淡水。[5][7]水螅型一般营固着生活,水母型一般营浮游生活,[7]存在共栖和共生两种生活方式。[1]其通过体内、体表的细胞与周围的水进行代谢物质的交换以进行呼吸和排泄。[7]有肉食性和植食性,有的物种也摄食真菌类,[14]主要以刺细胞和刺丝囊为特有的捕食和抗敌武器。[7]不同的水螅虫和水母通常形成大型群落。[10][15] 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记录该门下有421种物种的数量处于下降趋势,已有3.2%的物种被列为濒危(EN),3.6%的物种被列为极危(CR)。[16]红珊瑚(Corallium rubrum)在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7]该门动物体内内源性荧光蛋白的发现和随后的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广泛使用的工具之一。[18]该门动物中的不少类型或是可用作制造饰品,或是可以入药,或是有一定生态改良和海洋指示生物的作用。[1][19][20][21][22]但是,其也会带来蜇伤人类、阻碍生产活动和影响船舶航行等危害。[1][9][23][24] 起源演化
刺胞动物门动物位于后生动物谱系树的底部位置,与两侧对称动物是姐妹群关系。根据分子钟推测其起源于成冰纪之前,经历了六亿多年的独立进化,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有机体创新。[6][25]但多年来,刺胞动物门动物的系统发育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一般认为,该门动物的祖先是水螅体。[25][26]